时间过得好快,七周的课程就这样结束了,第一堂课时初见黄老师的样子仿佛还在眼前,每周五去人大上课似乎也成为了一种习惯。生活就是这样,让我们在习惯了一些事情后又把它从我们的生活里带走,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每一次机会。研修班是我从大学到现在参加的第一个这种性质的活动,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事实和概念”相结合等理论知识、研究方法,而且还有黄老师的治学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态度。
当时申请这门课程是由于师兄、师姐的推荐,因为去年师兄、师姐有来过,都说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黄老师在国内授课的机会实属难得,所以寒假就在家里写了《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一书的读书笔记。写完了心里其实很忐忑,因为自己的理论水平确实不高,而且刚开始学法律史,对这个专业领域的了解也十分有限,所以又把书看了几遍,一直在修改补充。我是在截止日期那天下午把读书笔记发到黄老师邮箱的,第二天晚上回来查看邮箱就收到了黄老师的回复,当时心里特别高兴,也很期待接下来的课程。
之前在读书的时候并没有去思考许多问题,更不用说用简练的文字总结整本书的内容,书读完了也并没有给我留下多么特别的印象。自己有写读书笔记,但以后再次拿出来却很难发现其中有用的部分。而要按照黄老师的要求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还是需要下很多功夫的。我是法学专业,阅读的有些书目是经济类的,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还要去查一些词的意思。更具有挑战性的部分是读书笔记中对中心论点、次级论点、经验证据的总结,需要看懂这本书,更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将书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不仅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也是养成自己思考、写作习惯的办法。黄老师安排的读书顺序是逐渐过渡到纯理论性质的著作,也可以说是由易至难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也可以感受到前后书目之间交互贯通的部分,不断加深对黄老师所提倡的学术方法的理解。每周一本书的读书笔记使自己那段时间都过得特别紧凑,也很充实。
每周上课的时候黄老师首先会让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念给大家听,这时大家也会根据这些读书笔记分析自己在理解上尚欠缺的部分。然后黄老师会挑一、两个核心议题组织课堂讨论,每一次讨论都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因为大家都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知识储备不同,加上不同的社会经历,使大家的讨论非常精彩。讨论的内容有些可以说是我知识结构中的盲点,这些都帮助我逐渐从多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很多问题。丰富的知识和阅历使得黄老师对每个话题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这些深刻而又独到的见解也使我受益匪浅。
第一次见到黄老师的时候,感觉老师很显年轻,身体也很棒,充满活力。但每周一天批阅同学们读书笔记的工作量,相信对黄老师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有时候同学有事临时晚交了作业,黄老师依然会在上课前批阅完成,目的是使大家都能够在课堂上更充分地参与讨论。前几周的读书笔记中,我很少对书的内容进行批判分析,后来在韦伯那本书的读书笔记中写了一点自己的认识。上课的时候,黄老师专门让我念了自己写的那部分,老师说很少见我写自己的批判性意见,希望我以后多写一点这方面的内容,还鼓励我在课堂上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当时我其实挺感动的,觉得黄老师很关心学生,他能够发现学生微小的转变,并加以鼓励。在课程结束的时候,黄老师也是对我这样说的,希望以后我能够多发表一点自己的批判性意见。我想这体现的不仅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负责,更重要的也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就像我导师一直告诉我的“做学问要先做人”,这也使我更加尊敬黄老师。通过课堂上的接触,我觉得黄老师还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学者,他会分享自己的经历给我们(不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学术方面),这也使我们对老师的认识更加具象。通过与黄老师的交流,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术研究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除了努力和勤奋之外,更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在乱象丛生的社会中始终坚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为外物所迷惑。学术研究最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丰富和提高,还有内心的平静与淡然,使我们能够更为理性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更为智慧地处理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学术所带给我们的东西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但这种精神和灵魂的升华却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国内最后一堂课上完,看着黄老师逐渐远去的背影,我也真心希望老师身体健康,能够在他所追求的领域里完成自己仍然想做的事情。
时间很短暂,黄老师所教授的方法我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练习和回顾。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将黄老师所教授的方法恰当地运用于自己的研究,认真完成相关的学术写作。七周的课程也把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十几位学生聚集在一起,使大家成为朋友。课堂上的讨论、相互之间的交流都使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也希望和黄老师、和这些同学,有机会的话能够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