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写下这个课后感的题目时,2016年黄宗智老师的研修班时光真正的结束了。在申请这个课程的时候我把之前历届学员的课后感都打印下来并认真的读了一遍,并想到过当我上完这个课程,我会在课后感中写一些什么。从最后一次课程结束回到宿舍首先把之前的笔记总结和梳理了一遍,总的分析我在此次课程的得与失。为叙述方便还是以时间为轴,诉说一下在课程前后的心路走向。
第一次看到这个课程是在刚上研究生的时候,当时看到这样一个课程,心里自然是非常高兴的,后悔自己本科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看到过相关的信息。于是研一的时候就把“历史与社会”网站中的内容阅览了一遍,也顺带把学员总结草草看了一遍。后来因为第一年的课程安排的比较紧张,害怕在时间上无法进行统筹安排于是就把此时搁下了。直到研二上学期的学期末才提交了申请。
现在看来,第一年没有申请也并不是坏事。本科阶段虽然一直在历史学研究中学习和打磨,但是始终没有真正的入门和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研究。而经过研究生第一年的学习,在导师的教导下,对历史学研究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与本科阶段相比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是与此同时,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研究,我觉得仅仅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研究问题是不够用的,需要从其他方面汲取更多的资源。而黄宗智老师的这个研修班则恰恰是这方面的一种方法论的培训。于是,我带着“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学术?”和“如何从更广阔的层面提出问题”的思考申请这次课程,非常幸运的是我被录取了。
课程的第一阶段:乡村经济史的三部曲
研修班的第一阶段分为三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阅读黄宗智老师乡村经济史的三部曲和法律史的三部曲。因为我对两个领域的研究都有兴趣,所以开始的时候打算把两个领域的书都抓起来,但是每周只能阅读一本书,所以把阅读书目主要放在经济史领域。黄宗智老师的经济史三部曲,尤其是《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与《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两书更是经济史研究的必读书目。但是,在此次课程之前对两本书的阅读只是了解大概,之前也阅读过,但是很快就忘记了相关内容。所以第一阶段课程的要求恰好与我的缺陷相应。首先,黄老师要求通过三周的训练使自己的笔记达到“有用”的程度。其次,能够聆听作者本人对书的相关情况的介绍和讲解,可以说这是极为难得的机会。第一次的课程笔记是申请时候所做,在写作第二次课程笔记的时候则是在阅读了老师推广的几篇范文后进行重新写作的。因此仔细阅读了《长江》一书,并写下了较为详细的阅读笔记。但是当去上课的时候发现同学们的笔记并没有写那么长,所以开始怀疑自己笔记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在写第三次课程的笔记时因为对第三册内容的了解程度的局限,并未达到自己预想的提高阅读笔记的设想。
此阶段的得在于:第一,初步认识到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黄老师所强调的中心论点——次级论点+经验证据实际上就是写作式的还原,因此这样的读书笔记不仅能够对自己“有用”,而且可以动态还原一部著作写作时的状态以更好的明确如何完成一个研究。第二,对黄老师的经济史三部曲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在对三本书的内容进行理解时不仅要理解书中的具体的论点和经验证据,还要看到书中在经验证据的基础上形成的新鲜概念。而这个阶段的“失”在于:第一,在读书笔记方面并未完全达到条件,尤其是过于忠于细节,而概括能力不足;第二对书中论点和概念的掌握尚未完全。
课程的第二阶段:理论的阅读
课程第二阶段是对理论的阅读,在四周的时间内先后阅读了形式主义、实质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在这之前,对于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一直是心向往之的,对于学术界的一些使用理论的文章也很是羡慕,所以十分希望能够学习理论。
第一次阅读的书目是恰亚诺夫的《农民经济组织》,恰亚诺夫是实质主义的代表人物,由于之前阅读了黄老师的著作,所以在读这本书时最直接的感受是黄老师的书中吸收了很多这本书中的内容,所以对理论的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第二次阅读的书目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韦伯的著作一直是比较难读的,所以之前一直没敢涉及,这次阅读的感觉也是很难,但还是读了下来。第三次阅读的书目是萨义德的《东方学》和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这两篇文章提供了不同的新鲜视角。第四次阅读的是布迪厄的《实践感》。
每次在阅读这些理论书籍时每次都会期盼课上老师的讲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会逐渐明晰。尤其是在上课时,老师经常问到的几个问题:1、该理论的理论对手是谁?2、有什么具体的例子可以证明该理论?3、作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4、这本书对我们有什么用?这几个问题的思维训练使得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从理论本身而将理论变为一种工具和一种资源。
此一阶段的“得”在于:第一,第一次完整的接触理论,学习理论,知道了从哪些方面对理论进行学习和掌握;第二,明白了理论的作用和运用方法。正如黄老师在课上所说的,理论就像超市中的一种资源,选择其中有用的资源为我们所用。而这个阶段的不足在于:第一,由于相关理论知识的缺乏并不能完全理解理论的内容;第二,在理论的运用方面并未完全达到理解,一方面与对理论内容的认识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对经验证据的掌握不足有关。
“35岁之前从未接触过理论,35岁之后开始接触理论后发现仅仅通过历史学提出问题已经远远不够了,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一直记得黄老师在说自己经历时候的兴奋感。通过这次研修班的体验,我也体会到了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和影响。
到这里,就整个研修班的课程简单的做了回顾。但是和这几周所写的读书报告一样,这次的课后总结并没有令我满意,有很多的感想都没有写进去。。在课程结束时,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段话:在跟随黄老师学习的这段日子,不仅学习到了一套做学问的方法,而且看到一个历史学家为学术研究而奋斗的勇气和决心,每次看到黄老师在讲解书中内容时的兴奋,自己的心里也是激荡不已。在这段日子里,有过困惑,有过迷茫,但无疑更多的是希望。希望黄老师能够健健康康,希望一起学习的同伴们可以心如所念,希望自己在未来的学术之路上莫负年华,后来居上。谢谢黄老师!谢谢同学们!
2016年8月6日于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