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社会、经济与法律”研修班感想
社科院投资经济系 王峰
(2015.6.15)
我既非农经、又非法律专业,也不是历史专业,可能是看我年龄大,还有点求知欲,黄老师才破格录取的我,而我一直担心会被黄老师劝退。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受益良多。
训练
要在2-3天的有限时间内读完一本书,并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读书并不是泛泛而读,而是精确阅读,精确与否,体现在能否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读书笔记。什么是“高质量”?黄老师在大纲上写的很明白,即把概念与经验证据连接起来。我的理解是,读了一本自己专业的书,写出的读书笔记,应当是能够发表的,类似书评那样的文章,当然读书笔记与书评是不相同的,但要求同样很高。要把握住文章的逻辑,套用中学时学的议论文的三要素,中心论点(以及次级论点)、论据,以及是如何论证的。特别是如何论证的,即文章的逻辑或脉络,即是黄老师所一再强调的概念如何与经验证据连接起来。
也许正是因为初学者写读书笔记很“痛苦”,所以刚开始读的是黄老师自己写的书,循序渐进。黄老师的写的书相当规范,前面有导论,后面有结论,观点明确,比较好读。我当时老是写不出满意的读书笔记,颇为着急,原因在于不能很好地把握住作者的逻辑思路,只是接受了论点。在读恰亚诺夫之后的书时,当我自认为已经充分理解时,就试图画出一张类似计算机编程用的流程图那样的脉络图,以便清晰地显示作者的逻辑思路。如果画不出流程图,可能是自己还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意图,需要继续思考。
其实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也是不断思考的过程。黄老师要求大家用自己的话将作者的思想重新表述出来,并且有字数的限制,这本身就迫使我们进行思考、整理和概括。因为字数从书中抄多了,但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说明没有理解。网上有大量的阐释性的文章可资借鉴,甚至有的还有相应的读书笔记,读起来当然很容易理解。对这些文章,我的做法,虽然可能绝对了点,是在写完读书笔记之前,坚决不看别人的读书笔记,一眼都不看,因为同样是读书笔记,看了之后,那种印象是很难抹去的,一下笔就跑到那篇读书笔记的思路上去了。还有,如果抄袭,是可能被黄老师赶出教室的,这是底线。也尽量不要看介绍性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简明,一看就懂,貌似比较“巧”的方法,我认为实则有害,因为学得快,可能忘得也快,一个字眼一个字眼辛苦挖掘出来的东西,当然理解深刻,记得也牢。如果要参考别人的,就在完成自己的读书笔记之后,看看与别人的理解有多大的偏差。这种方法虽“笨”实“巧”。自己整理读书笔记当然很辛苦,可是不经历这如蛹化蝶般的痛苦,哪有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早几天补交完最后一篇读书笔记,感觉到真正轻松下来了,为了庆祝一下,就随手犒赏自己读一会中医书《四圣心源》(以前经常读,读了博士没时间看),按照这种方法写了某一节的读书笔记。笔记写完,大吃一惊。原来,我以前并没有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或者说理解得不深刻,许多微妙的地方,在我写完读书笔记后才“悟”出来,这才是真正懂了,所以真的大吃一惊,因为这本书我都不知道读过多少次,书都翻烂了用白纸糊了几次。话说回来,以后再写读书笔记,恐怕就没有人像黄老师那样仔仔细细批阅了,那怎么知道是否真正理解了作者?方法很多,从写读书笔记的角度来说,还是要遵守黄老师提出的要求:全面把握作者的论证逻辑,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字数尽量要少。
正是基于此,我认为所有的研究生、大学生,甚至中学生,都需要这种读书方法的训练。当然黄老师也说过,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花费那么多时间去精读。
祛魅
新自由主义祛魅。上了培训班之后,对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认为靠市场的自由竞争去解决(当然我也不会简单反对)!现实是矛盾的,也是现实的,绝不是像理论模型那样是理想的。理论不是普世的教条,而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视角,或者提出了问题。这让我想起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给张无忌太极拳,教了几遍之后,问无忌记住了吗?张无忌说全忘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掌握理论,运用理论,但不受教条的束缚,才是真功夫。
思考问题要具有实践感、历史感。“学科的分际在那时代(马克斯·韦伯所处的时代)并没有如此地泾渭分明,而历史的观察更被视为一切‘人的科学’的基础性工作。”比如今天许多大学都开设经济思想史、法律思想史等课程,但是这些“史”都是“死”的,与现实是断裂的,所以黄老师才试图打通法史与法理的障碍,让历史“活”起来,并且在人大法学院做到了。
痛苦又快乐的日子
和大家一样,我虽然以前写的读书笔记不止一篇,但都没有像这样写过读书笔记,以至于刚开始很不适应,始终担心笔记不合格而被黄老师劝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是困难的,特别是读韦伯、布迪厄的书,有时候还要参照英文版。其实大家都能读懂,关键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克服工作、学习的困难,沉心静气,老老实实地读下去。这是很煎熬人的——书看不懂,笔记写不出来,加班熬夜是常事——所以尤陈俊老师在代表法学院请大家吃饭时问:你们是不是突然感觉轻松了?
上课的时光是令人快乐的。黄老师出招,我们接招,颇为精彩。尤其是黄老师的循循善诱,各位学弟学妹的聪明睿智的回答,真让人佩服。更令人敬佩的是黄老师不顾七十高龄,为了学术,为了弱势群体,奔波在大洋两岸,体现了真正的学者本色,令人敬仰。饺子馆的分别宴上,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和蔼长者的黄老师。能得到黄老师这样德艺双馨和蔼长者的耳提面命,是我们的福气!感谢黄老师,感谢学弟学妹们,感谢人大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