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
李展硕
结课已经一个多星期了,回忆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当时偶然在院网上看到有关这个课程的消息,想了想,觉得自己理论功底确实有些欠缺,就决定报一下试试。当时读的是《华北》那本书,从阅读到最后做读书笔记,花了两个星期,写了两三万字,在截止时间之后两天才发给黄老师。原本以为这次肯定不可能了,只能明年重新申请了。谁知道一天之后的凌晨两点多,竟然收到了黄老师的回信。当时激动的一夜没睡着啊,毕竟投入了很多时间,还是怀有被“录取”的期待的。
第一节课之前,寻找“传说中”的比较法教研室可真是费了一番功夫,最后在一个门口没有名签的教室才找到上课地点(寻着声音找到的)。初次见到黄老师,发现他是一个很和蔼、慈祥的老者。报上名字之后,黄老师略带打趣的对我说,“你就是那个自称‘阿呆’的人”。我略带惊讶回道,“对……”,没想到老师记得最清楚的是我的绰号……。第一节课上,黄老师对我们说,“你们这个班在第一节课上课前就已经有两个第一出现了。第一次有15个人达到双钩的(老师的一种考核标准),第一次有11个人同时写了农业和法律两篇读书笔记。”当时听起来确实挺兴奋的。而且,老师还对我说,“阿呆,你是最近几年读我的《华北》读得最细、最全面的”,当时真是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总之是诧异中带了点兴奋。然后,黄老师又说,“你这样读书肯定是一种精确中的精确,但是这样读书会很慢,而且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事实证明,黄老师说的话都应验了。第一节课结束之后,我就有些头疼该如何写接下来的笔记了,毕竟,《华北》的读书笔记我用了将近两个星期才写完啊。
按照要求,第二次读书笔记应当在周三之前交上。但是,我们平时一周上课需要两个整天,加上作业、看书慢等,发现周三晚上还有部分读书笔记没做完。想了想,只能周五上课交了。于是,周四那天晚上就真的“背水一战”了,拿了一瓶咖啡在通宵自习室呆上一夜,第二天在打印社打印出来之后就上课去了。刚到教室,就听见老师在说,“……展硕可能是不是觉得跟不上,想要退课。”这时候刚好赶到,说了一声,“到……”。把笔记交上之后,黄老师对我说,“今天早上起来还看了一遍邮件,发现你还没有发给我,还以为你觉得自己看书慢,想要退课啊。”“今天早上邮件刚发给您”,我说。“我的早上是凌晨三、四点钟,和你们的不一样。”“……”,全班大笑。的确,我是六点左右才发过去的。在第二节课下课之前,黄老师又提到以为我要退课,想找我谈谈的事。当时,听到老师如是说,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由衷地感到这是老师对自己真心的重视啊。
第三节课上课的时间是五一放假期间,人倒是少了一些。记得那天早上七点左右才写完,匆匆赶到打印社。呃……,恍然想到,今天是放假,打印社不开门啊,转头就往教室去了。到教室之后,黄老师看我手里什么都没有,就笑着对我说,“这次没赶出来。”“今天五一,打印社不开门……”,我回道。黄老师:“哦……”。不过,这次笔记之后就没交。记得老师发邮件的时候说到这次有两个退步的同学,下次要努力,估计其中一个可能是说的我吧……。第三次课课间的时候,黄老师对我说,“阿呆啊,你读书读得确实很细,但是这样太耽误时间了。”“不过我干什么事情都这个样子,看书的时候喜欢想。”黄老师很担心地说,“不过你不是什么书都这样读吧,很多书是不值得你这么读的”。我想了想,“好像是没有,有些书感觉写得不清不楚的,就不会了”。这次对话结束的时候,黄老师还总结性地对我说,“如果你要是我的学生,我就什么都不管,让你自由发展”。我听到这句话,当时脑子里还略带打趣地想到,这不是经常说的“放养”吗……。
从第四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了理论的学习。首先是读恰亚诺夫的《农民经济组织》。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体会到了理论之晦涩、艰森,在前两天读的时候,基本上看一会就会“梦见”恰亚诺夫(睡着了)。到了周三还有将近一半没看完,当时我就在想,记得网站上明明写的是三、四天就能看完啊,我现在也用了三天了,怎么才看到这。于是那一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早上六点到八点睡了两个小时,郁闷的是,周四一天的事。下午五点左右重新抄起电脑继续写笔记,第一段有关于人口分化的笔记整了两个多小时才写出来。按照这个速度计算,估计天亮时是写不完了,于是就简化了写笔记的流程,把书中主要观点抽出来,然后用几句话解释。终于在早上上课之前完成了,不过笔记总共只有两页纸,才两千字左右。
第四节课上课之前,看到老师在试验学校的远程视频,原来黄老师第五节课上完之后就得回美国,后几节课只能通过视频进行教课。这个时候我悄悄地走进去,将笔记放在老师的桌子左手边。黄老师试验完设备之后,回到座位上,一如既往地先总结这次大家做笔记的总体情况。老师看着我说,“阿呆啊,你这样老是不交笔记也不行啊。”我指了指黄老师左手边的一张纸,“老师,笔记在那……”,这个时候大家都笑了起来。然后,黄老师翻了翻笔记,发现这次太少了吧,对我说,“这次怎么那么少,走极端是吧,要么极详细,要么极简单。”“感觉读得不是很懂……”,确实有这种感觉。记得这节课上,老师提到王睿的理论理解力不错,劝他要大胆地从师门的“材料主义”中走出来,又以同样地劝我也应该自己做自己的研究。我当时还说道感觉自己的理论功底太low了。不过几天之后,黄老师给我发邮件,说我这次笔记虽然简单,但写的不错,成功排除了细节,双钩。看来是我多虑了。不过,这次课上也见到了黄老师的“真脾气”,一个同学由于从网上抄了份笔记被发现,当场劝退。
第五节课是黄老师在北京为我们上的最后一节课了,那节课讨论的是韦伯的著作,黄老师说大部分人都掌握了韦伯,这是一个巨大的财富。不过,那一周开始,由于学校课程纷纷节课,笔记没赶出来。老师上课开始前还笑着对我说,“‘恶习难改’啊”。多亏老师认为我是个可以做学术的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就“忍”了。这几课上的很精彩,课上黄老师说希望看到晁群、封雪、炜玲之间的“对话”,她们就开始了,后来刘臻也加入了讨论之中。这节课在我们与黄老师的合影和饺子宴中结束了,老师将回到美国,我们的课程仍在继续。
第六节课开始,黄老师通过远程视频向我们教课。这一次,我的笔记一如既往地没有交上,韦伯的《法律社会学》倒是写完了,《东方学》还差一段。黄老师让我课后把两篇一起交上,害怕我偷懒,不写笔记……。这节课黄老师给我们提到了话语的分析,这个确实是我之前从未想到过的。由于内容属于后现代主义,黄老师经常找封雪回答问题(她被老师认为是纯粹的后现代主义者)。我看她貌似很无奈的样子,好像她很想说一句“为什么总是我……”。
最后一节课,我一如既往的“恶习不改”,笔记还是没写完。不过,黄老师通过我上次交的两篇读书笔记,发现我有研究“韦伯学”的倾向,还对我说“不要只看到一个一个的树木”“研究理论是要看它对理解中国实际有什么作用”。不过,我想了又想,总是觉得自己应该不会去研究“韦伯学”吧(其实自己才刚知道还有“韦伯学”这个研究领域)。其实我个人觉得自己在心理上更认同于实用主义,单纯的学术史研究好像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啊。最后一节课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黄老师轮流点王睿、封雪回答问题,让他们俩哭笑不得的;还有,黄老师在最后一节课上终于把浩舟的名字叫对了(以前都是叫浩秋……)。课程的最后,黄老师总结性地对我们说,我们所有这些读过的书,都是值得重读的。还说道自己从经验到理论再回到经验的研究路径,说道希望早日见到我们的研究成果……不过时间还是有限的,课程还是在我们与黄老师的依依惜别中结束了。随着黄老师关闭远程视频的对话,失落之感还是在所难免啊。
近两个月的学习点滴,还有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人、事。记得浩舟每节课都是必然提问的,还一问问个不停……他每节课都会被黄老师限制回答问题;记得黄老师多次劝晓立“改邪归正”,避免陷入纯粹理论泥沼;记得文利师兄实证经验之丰富,尤其是在民族关系的研究方面;还有刘臻那罕见的“海拔”;还有我和王睿相约研究合作社……
收获
这两个月,除了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黄老师的教诲也使我们受益良多。
首先,读书笔记更加的精确、简练。虽然我的笔记还是显得过细,但是,从第一篇《华北》耗时两周,到做笔记的时间逐渐压缩至三、四天时间(当然一般每周要有一到两个通宵时间),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尤其是,黄老师最后一节课对我的担忧,令我模糊意识到理论著作的阅读和笔记似乎应当与其他书有所不同。
其次,两个多月的理论学习和黄老师的讲授,将我带进了理论的大门。这是我以前未曾太多接触过的。在这个课堂上,我了解到我平时接触的经济学原来是属于新自由主义,除此之外还有后现代主义、实体主义、实践主义等,百家争鸣。而且,之前在接触经济学时,对其“理性经济人”假设一直心存怀疑,就是不知如何破解。直至接触了实体主义、劳动消费均衡理论。让我意识到人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论化的。记得和浩舟在谈到我做的读书笔记时,我们还用边际劳苦递增来解释我做读书笔记时的状态……
再者,黄老师提出的经验-理论-经验研究路径,让我在研究的起步阶段不致误入歧途。在参加本次课程之前,我写过一篇有关财政法的论文,写作路径就是典型的理论-实践-理论,首先摆出公共产品理论,然后去分析实证的材料,最后在试图证成理论,结果越往后写越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感觉”。后来才发现,原来这就是黄老师一直批判的理论-经验-理论的研究,这个路径本身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真的非常庆幸选择了黄老师的研修班,使我能够迷途知返。
还有,黄老师在农业和法律中提出的许多概念,包括非正规经济、农业“内卷化”、表达和实践的背离和抱合等,对于理解和分析中国问题都是很强力的概念。王睿和我在谈到合作社研究时,就想要用表达-实践背离和抱合来作为分析合作社法律表达-实践的路径。毕竟,西方理论源于西方的实践,其中隐含非此即彼的绝对二元对立、“理性经济人”等假设,这些都与中国的观念和情感存在很大的冲突。
其实,本次课程所获远非简单的知识增量所能衡量。对我来说,更赋价值的应当是理念、方法上的启迪,我想,这对我的研究和学习的影响,将是持久性的。而且,黄老师鼓励我做自己的研究、做扎实的研究,也很是令我鼓舞。毕竟,在现代功利化的氛围之下,能够安心、扎实地研究些东西,实在需要放弃很多,也要经受很多打击。
惜别
天下无不散筵席,我们这个班级来自全国各地,又要回到自己学校之中,有离别的不舍、伤感,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企盼。黄老师、王睿、浩舟、晓立、文利师兄、王峰师兄、祥菡师姐、王燃师姐、刘臻、泽宇、封雪、都督、晁群、春晖……无论大家身在何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后常联系,大家会有再见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