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2年大四时有幸参加了黄老师的秋季研修班。从9月开学到12月初,除了周五早上的课堂时间,每周有三天左右投入读书、写读书笔记,期间偶有所得,却总是提笔忘言。现在,离结课已近两月,回头看时,竟然有些惊喜。这一门课在学术上对我的影响不小,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研修班改变了我对“理论”的看法,培养了我“真实感”。之前读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是想找一套能“打败”其他一切理论的“秘笈”,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种以理论观点为全部真理的态度,让我自己思考问题时总是纠缠于各种理论视角,对现实情况把握不足,在“以空对空”中越来越迷惑。幸而,研修班上,黄老师强调以历史视角看待理论,以历史现实评价理论。
第一堂课简述几大理论流派渊源和发展、争论的历史, 并点出其中的意识形态,已经启发到我们。理论既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有力武器,但同时有其适用边界、容易被意识形态化、已经大多被意识形态化。随着课程开展,在研修班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成了各门各派理论的试金石。现有理论或被借用,或被改良,更多时候被作为对手。总之,理论是工具,以真实经验材料为依归,需要用每个人都具备的“真实感”来选择。
研修班还塑造了我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从前,为了寻找“秘笈”,我阅读时只重观点,不重证据和论证。上完研修班后,自己在阅读、研究、写作时,都会不自觉地关注论点和论据的对应。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黄老师在教学上一以贯之,强调经验材料与概念的连接。
首先,读书笔记的要求就是“中心论点(概念)+核心证据”,“分论点+核心论据”。按这要求去读书,就会发觉书本的结构跟着清晰起来(特别是黄老师写的书)。其次,黄老师组织课堂讨论,强调先把作者的观点、论据“清晰地摆到桌面上”。然后,为了检验理论是否适用,黄老师会拎出两三个其他理论流派,与之“对话”,看看他们对这个问题会作出怎样的理论预测,与现实是否相符。在与理论“对话”中,从经验材料提炼的概念是否合适,就变得非常清楚。
参加研修班期间,和班上师兄师姐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也很珍贵。课外,研修班是一个和谐、欢乐的群体。每次下课,有时间的学员都会自发组织聚餐。餐桌上的交流轻松愉快,话题五光十色,基本都与学术无关,我一次也没有缺席。最后一堂课后,黄老师亲自组织聚餐,真是其乐融融,让我置身于研修班的温暖中。
最后,非常感谢黄老师开设这个研修班,并让我有机会参与其中。真心祝愿研修班越办越好,相信这个温暖的群体一定能友谊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