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与“闻道”
——黄宗智教授2025年“实践社会科学:历史与理论”研修班学员感悟
毛润禾
起初关注到研修班是因为被黄宗智老师的“清代三部曲”所吸引,与我过去所见的部分既非理论研究也非实践研究的、似乎带有一些“功利性”色彩的学术写作不同,黄老师的写作目的并不局限于构建一套近乎完美的、自圆其说的、甚至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而是致力于还原一副我们从未真正认识过的、不断接近现实真相的历史图景。对比之下,我能够判断出前者似乎是在扭曲现实为理论构建服务,后者这类研究才更加接近我理想中的、认识现实的进路。不过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到底如何避免陷入前者的陷阱?到底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理论?又到底如何处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关系?对当时的我来讲,问题的答案并不清晰。
因此,虽说过去的我集中于立法学和党内法规学研究,从未对历史学和社会学进行过专门关注,但我最终还是鼓起勇气提交了申请,期待获得“问道”的机会,并从研修班中闻得研究道路方面的启发。收到录取通知的那天我非常震惊和兴奋,同时也感到压力,我不确定自己能否在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在如此紧凑的时间安排下,依然每周都能按时提交达到标准的读书报告。不过,事实证明,我不仅适应了研修班这一紧凑的课程安排,而且更进一步地逐渐克服了对写作的恐惧,以及过去经常伴随着写作而发生的、急于求成的浮躁感。更重要的是,我对阅读学术书籍、构建和利用理论以及史学研究都有了全新的感悟和认识。总结来看,在我塑造自身学术研究进路的关键阶段,研修班的老师们慷慨地向我传授了至关重要的“三课”:
第一课:学会写笔记,延长阅读的有效期
过去我阅读学术书籍时,通常只作摘抄而不会专门写一份结构上比较完整的读书笔记,这就使得我对已读书目的印象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由于无法在短时间内重新理顺书的逻辑与脉络,这些摘抄的后续利用率不高。可见,过去的我实际上远没有真正掌握阅读学术书籍的技能。好在这一问题现在已经被妥善解决,因为研修班教会我的第一课就是如何写作一份有效的读书笔记。其实,学会写作读书笔记的必要前提是明确读书笔记的作用,根据我的理解,读书笔记的作用在于延长阅读的有效期,既在纵向的时间轴上使得当下读书的收获作用于未来的学术研究,也在横向上使得某本书的内容对个人的具体研究产生启发。这就意味着好的读书笔记必须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实现对原文内容的提炼,尽可能清晰地还原书中的论点与脉络,赋予读书笔记以充分的实用性,这也是研修班评估读书笔记水平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第二部分则要把读书获得的新信息、新认识与本人的具体研究结合起来,在读书笔记中记录下特定阅读书目对个人具体研究的启发,赋予读书笔记以必要的个性化。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文本安排上,文章内容的提炼与个人感悟的阐发这两部分之间需有明确的分割,究其原因,在对书的印象变得十分模糊的未来,这种分割可以确保我们清楚又便捷地将作者观点与本人观点区分开来,避免出现混淆与误解。
第二课:破除恐惧,认清理论的作用
研修班教会我的第二课是告诉我如何正确认识、利用甚至构建理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破除了对高度抽象化理论阅读的恐惧。具体来讲,研修班第四次到第七次课都是理论阅读,最开始,我硬着头皮啃书,过程极为艰难,而且始终不得要领。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有一种“理论书籍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高度抽象的理论让我望而却步,无法静下心来理解理论,二是我错误地持续陷入前三周法律史书籍的阅读模式之中,将关注点过多放在经验材料上,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些经验材料在理论性书籍中的次要和辅助地位,难以准确捕捉理论性书籍的核心与重点。这就导致我第四周的阅读并未触及深层理论逻辑,也就没有达到很好的理解效果。好在我还未在这一错误的路上走远,就被老师们及时拉了回来,在与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渐渐清晰起来。总结来看,四到七周的阅读与讨论实际上都在提醒我,要认清理论的工具地位,正如黄老师反复强调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对实践的更深洞察力,我们需借助理论实现对现实的更为清晰、高效、准确的认识与表达,但理论却不能被用来剪裁实践、扭曲现实。换言之,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改造、引导现实,而非验证某种事先预设的理论,自圆其说并不是学术研究所必须的、唯一的表现形式,我们必须要承认和接受现实中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互动的可能性。
第三课:放下偏见,重新认识史学研究
研修班教会我的第三课是让我重塑了对史学研究的认知,这种新的认知充分激发了我对史学研究的兴趣,也进一步促使我在博士入学后积极争取历史系课程的旁听与学习机会。其实,作为一名法学生,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硕士阶段,我所关注的具体问题都是当下的问题,似乎从未驻足过法史研究的领域。现在看来,过去我对法史研究的认识是存在偏差与误解的。即当时对法史研究的印象是割裂的、孤立的,有一种“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的刻板印象,我从未认识到法史研究究竟能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有何助益,有时我甚至会武断地给这个问题下一个结论,即误以为大概率没有助益。不过,从前三周开始,我就察觉到这种割裂的认识是不对劲的,特别是在《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这本书中,我非常直观地看到了历史的延展性,进而意识到史学研究中分割时间段的意义在于凸显这一时期发生的变化,而合并时间段则可以帮助我们洞察这一时期极易被忽视的延续与积累。历史中的变迁与发展通常不会如理论上那样简单、直接、一目了然,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历史的阶梯状发展历程,是因为史学家们为我们提炼了历史的大致趋势。而实际上,真正的变迁永远是蕴藏在更广的时间范围内、充满着拉锯、调试、妥协与冲突,可见,对历史的真正掌握是以全面把握历史进程中的变与不变为前提的,变意味着历史的发展,不变意味着从过去到现在的延续与张力。在这个意义上,“批判史学研究于当下与未来发展无益”的言论不攻自破。
结语
研修班的最后一节课已经过去一月有余,老师同学们的声音、每周三晚提交作业的紧张感已经在记忆中逐渐淡化,但研修班对我的意义不止在于课上大家一起讨论的具体问题,更在于老师们传授给我的一整套实践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虽碍于能力有限,我暂时无法如黄老师及各位助教老师那般精练地掌握和运用这套研究方法,但对现阶段的我来讲,“闻道”目的的达成仍可以称作阶段性的重大收获,至于如何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应用与落实这些思路与方法,则还需我在具体实践中渐渐摸索,“悟道”是一个延续的、长期的、乃至一生的课题。
所谓时光虽短,意蕴悠长。黄老师对我的启发、助教老师们对我的帮助、与同学们的相遇与交谈、研修班赠予我的学习机会,都是我一生中宝贵的财富。我想表达对黄老师治学风骨的敬意、表达对助教老师们启迪托举的感恩、表达与同路人相识相聚的庆幸,奈何文采不够,始终词不达意,唯有遥祝黄老师康健长安、助教老师们慧业长耕、我辈学友笃行致远,期待能够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