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实践,继往开来——参加2025年“实践社会科学”研修班有感
徐逸为(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2024年暑期,我第一次得知了“实践社会科学”研修班的存在,并看到一位曾经的学长在入选名单上。简单咨询后,我对研修班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团队提倡的学术进路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刚从华中地区高校本科毕业、前往浙江大学继续求学的我,仍处于个人学术风格的形成期,对于该做什么样的学术、该如何处理经验与理论的关系都心存困惑。因此,2025年6月,看到新一期研修班的报名通知后,我毅然递交了报名表。在6月24日收到录取邀请时,更是激动不已。如今,距离课程结束已一月有余,但对研修班为期八周的阅读、写作、思考和讨论经历,仍是记忆犹新。
一、如何触碰经验世界
作为社会学人,我仰慕黄宗智老师的大名已久,虽听过不少黄老师提炼的经典概念,但很惭愧,一直未能有机会深入了解黄老师的思想。此次研修班的前三次课程便是阅读黄老师本人的著作,翻开《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等扬名已久的文本,我才发现其厚重远超我的想象。作为历史学者,黄老师的书有极为丰厚的史料(也包括在当代中国扎实的数据搜集和田野调查)作为支撑。其中的功夫好像有一种魔力,能将我们拉回到十几乃至一百多年前,而且是直接走进当时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但黄老师又不似寻常的历史学家,他还具有强烈的理论反思意识,史料不仅是经验现实的展示,也是检验经典理论之适用性、反思既定认知之正误的有力依据。
一年多前,我初入历史社会学的大门、接受理论和方法上的训练。今年,我才真正开始接触史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至今还在头疼如何能大海捞针、在浩瀚琐碎的档案文献中发现“好玩”的材料。黄老师著作中扎实的史料、鲜活的描写和深邃的洞见,无不是我学习的范本。还值得一提的,是黄老师及其团队提倡的“实践”概念,套用黄老师最后一次课的讲解,“一个人可能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说加做又是另外一套”,这对我有莫大的启发和警醒:在整理史料时,不能偏信,不能完全相信制度性文本的规定与说明、也不能完全相信文献中叙事主体主观或看似客观的陈述,而是要将手头掌握的尽可能多的资料融合起来,看到制度规定与实际运行的张力、看到个体如何在特定条件下言语和行动,从而拼凑出尽可能真实的经验世界、积累尽可能多的实践细节;对命题的提炼、与既有理论的对话,无不建立在这种真实和细节之上。
二、如何对待理论
说到理论,研修班的后四次课正是阅读社会科学的经典理论传统。此前,我阅读的基本都是社会学理论,大体知道一些理论的基本观点,但对其学术脉络和现实基础、以及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理论范式的关系仍不甚明了。在此次研修班中,我阅读了实质主义、形式主义、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强化了对社会科学基本理论范式的认识,丰富了我对各种理论传统的了解。对这些理论传统本身的理解和感悟,我在每次读书报告和课堂讨论中都呈现过了,不多赘述。我想谈谈我们在研究中对理论的态度。
理论是一切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生命,科学存在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可靠的、可检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理论则是对一大堆纷繁复杂之现实的提炼与解释。不过,因为人认识世界的工具有限,以及提炼理论所依据的现实有限,任何理论都难以对现实作完整的、全面的或者完全正确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偏信某一理论,更不能把某一思想或命题抬高到意识形态的位置,那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学术错误甚至是政治与社会灾难。
经历过研修班的学习讨论、再结合此前的阅读与思考,我想,我们对待理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批判性继承,既要认识到现有理论的洞见、其在特定场景下的正确性,使这些精华成为促进我们认识的抓手,也要发现理论的局限,意识到任何理论都有其生产的经验底本和知识源流、因此都有不同程度的界限,我们自己的研究应该追求对理论不断的检验、推进或修正。这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黄老师所说的“真实感”,而要具备这两种能力,又需要长期的阅读思考和扎实的经验工作,这才是青年学人应该为之努力的基本功。
三、青年学人当奋进
最后,还是想衷心感谢参加课程的所有同学和五位为我们带来精彩课程的老师。参加研修班的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出身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公共管理等多种学科背景。在课堂上与他们的交流、围绕阅读内容和读书报告的切磋讨论,让我看到了不同社会科学学科思考问题的角度。对本科和博士都出自社会学专业的我而言,这无疑是极大开阔了眼界。
与我参加课程前的想象不同,第二至七次课程是由四位助教老师全程主持讲授,诸位老师宽广的理论与实践视野、以及各有特色的授课风格令我受益匪浅。高原老师幽默风趣,能将晦涩的概念和知识讲得别开生面。赵刘洋老师旁征博引,在娓娓道来中展开知识演进的画卷。蒋正阳老师循循善诱,在不断的提问中引导我们深入思考。赵珊老师深入浅出,能将诘诎聱牙的理论拆解得清晰明白。在课程中,四位助教老师们带领我们阅读了各种经验和理论类著作,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与独特的见解,也展示了青年学者的风采,更让我看到了未来自己的努力方向。
最难得的是黄宗智老师。第一堂课,在摄像头中亲眼见到黄老师,心中油然一种“这就是大佬啊”的感慨。虽年逾八旬,还隔着十几个小时的时差,黄老师仍是红光满面、风趣健谈。在第一次课和最后一次课的讨论中,他对我们不仅是谆谆教诲,更是满怀期盼,他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每个青年学人都是学界未来的中坚力量。这种鼓舞甚是振奋人心。课程中,从黄老师和其他助教老师口中了解到,黄老师是从美国顶尖高校退休后,毅然回国,继续面向国内学界著书立说,并把二十余年的“退休时光”投入到了国内青年学生的培养中。每次看到那些年过花甲、古稀乃至耄耋之年的学者,仍在为国内学术进步发光发热,我都无比动容。以黄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仍是精力充沛、壮心不已,我们青年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为社会科学和人类知识的进步贡献力量呢?
很荣幸能有机会入选此次研修班,很高兴能和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衷心祝愿研修班越来越好!
2025年10月3日,于紫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