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动中继续实践
——研修班课程总结与感想
武廷会
(东南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
多年前,我还是一名本科生的时候,在一家旧书店里看到一本《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我看到它只卖几块钱,而且主编是黄宗智,便决定买回来阅读。我本科读的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期间完全没接受过像样的学术训练。知道黄老师的名字,主要是因为《华北》和《长江》是各种“本科生必读书单”上的常客。不过这两本书我也并没有读。所以,可能与很多人不同,我与黄老师在文字上的初次邂逅,不是《华北》《长江》,而是这一辑刊发的《集权的简约治理》。那本集子里的其他文章后来渐渐都记不清了,这篇文章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其实以我那时的学力,基本上读不懂文章里的理论对话。但这篇文章所描述的现象,让我觉得很生动、很真实。虽然文章里讲述的故事是历史上的,却让我联想到童年时自己家乡村子里的一些现象。于是,“简约治理”“简约主义”这些概念从那时起就印在了我心里。
后来我读研究生时转到公共管理学科,开始关注社会治理领域的研究。这时我才逐渐了解到,这篇文章是黄老师法律史研究中的名篇,在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等学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第三领域、二元合一、道德实用主义……这些黄老师提出的概念钻入我这个懵懵懂懂的初学者的脑袋中,启发着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除了阅读学术文献,我还尤其喜欢读“实践历史与社科研究”公众号上黄老师所写的短文。这些短文陪伴了我过去几年的许多时光,给我带来许多感动和鼓舞。在这些短文中,黄老师不仅谈学术,还谈情感,谈人生经历。通过这些短文,我不仅对黄老师的学术而且对黄老师本人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十分感佩于黄老师为人为学的睿智、真诚和通达。2024年我开始读博,算是正式踏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门槛,所以当我看到今年研修班的招生通知时,我便决定报名。读研期间,我学习的大多是黄老师的法律史研究,除了黄老师几篇讨论“内卷”的文章,经济史著作竟然完全没读过。所以我集中精力阅读了《长江》,写了读书笔记提交。选择《长江》的另一个原因是,随着长三角区域范围的变迁,我的家乡安徽如今也被纳入,不禁对这个区域的名字感到亲切。
课程一共八周,前三周读黄老师的著作,学习阅读和写读书笔记的基本方法,然后再转入对四大理论流派的学习。黄老师的著作十分“读者友好”,读起来如沐春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概念,只有在读了原著以后,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涵,澄清很多理解上的误区。比如“内卷”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今天十分出圈,但高原老师和赵刘洋老师都在课上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内卷?如果内卷就是边际报酬递减,那直接用边际报酬递减这个表述就行了,为什么还需要内卷这个概念?通过老师们的讲解,我才明白,内卷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在微观层面它确实可以理解为边际报酬递减,但它同时还具有中观(没有发展的增长)和宏观(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结构性张力)层面的含义,这也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而且,黄老师的著作非常有魅力的一点是,在阅读完毕后,我能明显感受到与阅读之前相比,自己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法律某些方面的认识加深了。并不是所有学术研究都有这种效果——我想我们很多人都读过许多“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在说什么”的研究。在这些著作中,黄老师的最终目的似乎不是发展理论,而是将经验事实收拢为一个概念、一个命题或者一个判断。借助这些概念、命题和判断,读者能够更进一步地观察和思考那些经验事实。用高原老师的话说,黄老师的著作能够引领着我们“触达经验世界本身”。赵刘洋老师也提醒我们,黄老师的追求不是理论家的追求,而是通过深入的经验研究,澄清和解释经验事实的理论意涵。
当然这不是说黄老师的研究并不重视理论,恰恰相反,黄老师对各家理论的援引和评述可谓精准得当,文中也不乏理论争辩和对话。黄老师提醒我们,从实践出发的研究不是要抛弃理论,理论是必须学习的,因为理论能够提高我们概括经验事实的能力。缺乏理论概括的事实只是罗列,而理论一旦脱离真实世界就只是空谈。所以,理论和经验必须有效连接,不可偏废。黄老师对经验和理论之间关系的精辟见解,在学习了四大理论流派之后,感触愈深。在学习理论时,老师们要求我们在笔记中既要精确概括理论的要点,也要评述理论的长处和缺陷。在写笔记时,我才恍然发现,黄老师早已在自己的著作中给我们打好了样板。黄老师对这些理论的掌握,竟然如此深刻!而且,有时候我们要达成对某个理论的理解,还需得借助另一个理论,这也是黄老师要求我们熟练掌握各家理论的原因之一。我记得在学习韦伯的《法律社会学》那节课中讨论十分激烈,大家对韦伯的理解存在明显分歧。蒋正阳老师在我不认为韦伯存在欧洲中心主义倾向时温和地提醒了我存在的误区,赵珊老师也提醒我们,学习了后现代主义以后,可以回过头来再看看韦伯。直到下一周读完《东方主义》,我才明白两位老师的用意。
学习理论实在不是十分愉快的体验,有些理论文本宛如“天书”。在研修班的课程中,当属韦伯和布迪厄最难读。韦伯的难,在于文本的信息密度太大,所涉历史、经济、政治、宗教等背景知识众多,韦伯似乎默认读者知晓这些背景知识,对此不多加解释,论述也多有跳跃;布迪厄的难,则是直接反映在句子本身,太多长句和长段,让人深陷其中,摸不着头脑。黄老师教我们,像布迪厄这样的理论家,在写作中有时会为了理论而理论,既有洞见,也有“瞎扯”。作为读者,我们要看穿他的“诡计”,通过问这样的问题逼他老实:“你对我有什么帮助?”以前,阅读布迪厄这样难懂的作者时,我总是想要完全掌握每个句子和所有思路,最后难免因为做不到而感到沮丧。采用黄老师的做法后,果然能够更迅速地抓住理论要点。
很难用几个段落就把在研修班八周课程中收获的见识、知识和成长全部总结出来。我现在回忆这个夏天,心头涌现的首先是一些情感上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夏天全身心投入阅读和写读书笔记的时光特别幸福,每周一次的相聚和老师们的授课与鼓励给我带来许多感动。我记得第一节课自我介绍时,我说我是一个普通人,误打误撞来到这个不普通的课程中。赵珊老师回应我说,“我也是个普通人”。我没有说的是,我这个普通人的身份和自我认知,结合我如今周遭精英氛围浓厚的学术环境,给我带来了大量的痛苦和挣扎。我在所有的学术圈子中都没有归属感,却也回不去那个生长的乡野小村。我其实很想在最后一节课向黄老师请教,如何克服这种分裂的、游荡的挣扎心情,但最后还是没有开口。一方面是我从赵珊老师那里获得了共鸣,另一方面我想黄老师已经在讲述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人生经历中给出过答案。或者说,这个问题在话语层面上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去实践,才能获得自己的答案。
前几日发生了一件小事。由于操作软件时失误,我不小心清空了我读研究生以来专门存放电子版文献和阅读笔记的文件夹,没有备份,寻回无果。那些文献可以花时间重新下载,但是能够恢复的阅读笔记,却只剩电子邮箱通信记录中的八周课程作业。那些笔记我在课后稍作了一些修改,但当我把那些原始的笔记从邮箱中下载回来,想要试着复原修改的痕迹,却发现不能完全做到了。我深刻领会了黄老师提醒我们阅读时尽快把所感所想记录下来的深意,也不免为过去投注许多精力而记录的体会和心得再难复原而感到十分沮丧。我联想到黄老师在今年三月的一篇短文中写,自己几十年的书信和笔记都在年初加州大火中被烧毁了。面对这样的灾害,黄老师仍然乐观地说,“尽己所能,问心无愧”。相较之下,我这场电子火灾的损失实在不值一提,情绪上更不应该太受影响。于是,便很快调整了心情。
参加这次研修班给我带来的影响,应该不会仅限于这一段时间,也不会仅限于学术上。感谢黄老师,感谢高原老师、赵刘洋老师、蒋正阳老师、赵珊老师。由衷向你们致敬。如果将来我有机会成为老师,我想把你们传授给我的东西,继续传递给我的学生们。我想,这也算是对实践社会科学的一种实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