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理论、阅读与反思:
2025年“实践社会科学:历史与理论”研修班总结感悟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23级博士研究生 李志鹏
最开始关注黄宗智教授的暑期研修班是在2021年夏天(研一结束暑假),当时初接触黄宗智教授的《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一书,很是钦佩黄宗智教授对史料的条分缕析、对问题的敏锐观察,以及通贯中西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我看来,这即是当代历史研究的典范之作。但当时限于学力,自觉距研修班的要求尚有差距,于是便暗下决心,多作积累,终于今年有幸参加了这次研修班。转眼之间,距研修班结束已有月余,内心有诸多感慨想说,便简记于此。
为期八周的研修班日程很是密集,前三周阅读黄宗智教授研究社会经济史、法史的三卷经典著作,中间四周阅读黄老师称为“四大流派”的当代主流理论著作,最后一周阅读介绍实践社会科学研究进路的论著。这八周中,基本上我是每周末、周一努力啃完专著,周二、周三整理思路、形成想法、撰写读书笔记,周四、周五白天稍稍休息一下,做些自己的事情。周五晚上完课后又要投入下一周的“智力体操”中,确实极为紧凑。然而也正是这样的节奏,让我体验到了真正的、扎实的学术训练,自己的收获也是全方面的。
首先是关于如何撰写和报告读书笔记。黄宗智老师主张应先用自己的一段话讲学术著作的中心论点概括出来,再用三、四段总结其主要的次级论点,最后再思考作者是否把自己说服。在第一周课程结束后,包括我在内的不少同学读书笔记可能都同要求的形式有所差异,老师们也再三讲解和提醒,读书报告的主要作用应是让自己能够在日后更快地回顾该书主要内容,尤其我们阅读的均是经典且有一定难度的著作,因此笔记的主要篇幅应做到忠实于原著,以便自己日后能更好地翻阅回忆。经过几周的学习和对其他同学读书笔记的阅读后,我也确实觉得这样的笔记能够更好地帮助自己回顾书中内容,且其更加单纯,不用像研究性书评那样加入过多的自己想法,再进行阐释,因此也会更节省时间和精力。每周课上的报告和评论也令我印象深刻,老师总是鼓励我们积极发言、自由辩论、表达观点、质疑别人,实在很难得有这样纯粹的学术共同体去自由讨论学术著作。
其次是学术知识层面的进步和积累。我博士阶段关注的方向是清代以来基层民众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其生活方式,自本科以来一直利用州县司法档案作为主体材料进行研究,因此涉及诸多与司法相关的内容。研修班要求的书目中,同我研究密切相关的是前两本书。因此读前两本书时,我自然较为熟悉,读起来还比较顺利。而进入理论著作学习时,对我来说,每本理论著作的表达方式都不甚友好,其学术“对手方”和讨论问题的背景对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可能又都不熟悉,因此读每本理论著作的过程都堪称极其煎熬。一开始只能大致过一遍,抓住其中心论点,再结合其他研究细细进入其具体的研究内容。但如此几次下来,每次痛苦读完后,在构思和撰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实际上就对这本理论著作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周五课上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大家的讨论,一些之前看不懂的地方或搞不清楚的问题也能茅塞顿开。整个过程实际上可说是“痛苦并过瘾”的。
以第六周为例(讨论萨义德《东方学》和吉尔茨《地方知识》),我一直以来对“后现代”理论都颇为感兴趣,自认为自己写的最满意的一篇读书报告是第六周讨论后现代主义时完成的,自己在阅读福柯,或是受后现代影响的历史学著作时也有诸多困惑,后现代理论对史学的冲击是巨大的,诸如海登·怀特所提出的历史和小说在编纂意图上的相似性、娜塔莉·泽蒙·戴维斯提出的“档案中的虚构”问题,以及由此延伸的认识论问题,至今依然在史学界争论不休。历史研究如何处理真相和编纂意图的关系?学者有可能“还原历史”吗?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史研究者,在形成问题意识和论述时如何面对后现代理论的冲击?这些都是平日萦绕于我心头,常常思考而又得不到答案的问题。在接触到四大主流流派,尤其是听完这周老师的讲解之后,我对这些问题有了相对更深的思考。了解到了后现代理论的脉络、其对手方,以及中国学界对后现代的看法,这些对我今后面临这一问题的帮助是巨大的,实在令我获益良多。
“实践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路予我的启发亦是相当大,针对西方科学研究中(也相当程度影响到社会科学研究)的两大传统:演绎逻辑和归纳法,以及由此导致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黄宗智老师提出,应构建超越主客观对立的实践理论。在广泛涉猎理论的基础上,从现实世界中的实践出发,结合理论概括/抽象,再凭借推理发现特定经验现象间的逻辑关系,最终再返回实践中去检验,如此不断往复。未来中国学术的出路在于凭借中国的二元和多元合一思维形成具有综合性和超越性的一种新中华体系。私以为,这一研究思路确能够结合经验研究与理论的优长,避免我们走上过分注重经验事实而无理论,以及过分倚重(西方)理论而脱离中国现实的误区。它也能够为后发国家实现自身的学术理论创新提供相当多的助益。
最后要对黄宗智老师、高原老师、赵刘洋老师、蒋正阳老师、赵珊老师的辛勤付出致以真诚的谢意。黄宗智老师一直对中国具有相当的情怀,既为中国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又不辞辛劳连续十余年开设研修班,泽惠学林,实在令人感动。放眼整个中国研究学界,恐怕都难找出第二位。因此必须要向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各位助教老师牺牲自己的时间在研修班事务上,帮我们答疑解惑,为我们指点迷津,亦是极为感谢和感动。未来希望能够在自己的研究中身体力行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为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尽一份微薄之力。
李志鹏 2025年10月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