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智老师研修班总结
王琳
对我来说,2023年的七八月是个难忘而充实的夏天,因为参加黄宗智老师“实践社会科学:历史与理论”研修班,每周三四天努力阅读,写作读书笔记,另外三四天继续阅读并期待上课研讨。一转眼八周过去,如今课程结束,回顾自己每周的读书报告和课堂笔记,看到了明显的变化和深入,深深受益于老师和同学们的洞见。希望这个夏天的研修助我养成的好的学术习惯能继续保持,开始锻炼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会继续精进,从此开始积累自己的读书笔记以作为学术之路上的宝贵资源。
一、深入阅读经典,认真撰写笔记,持续学术积累
黄老师在整个研修班期间一直强调读学术经典,既要学会用自己的话准确提炼总结中心论点和次级论点,以及支持不同层次论点的经验证据;在此基础上,更要有自己的思考,特别是要引申到,这一研究、这一理论对自己的研究、对自己认识周围的世界与社会有什么具体的帮助和启发。通过八周的阅读、学习和研讨,我发现自己能够沉下心来完整阅读理论著作了,特别是一些初看起来晦涩难懂,再仔细多看看还是有一些思路和启发的硬骨头。在撰写笔记方面,起初我多是直接从书中摘抄我认为重要或有启发的内容,不敢自己总结;从黄老师和各位老师同学那也学习到,对于阅读的作品,不仅要概括,更要理解和总结。后来在老师们的指导和建议下,努力打破不敢尝试、怕理解错的思维惰性,要敢于基于自己的理解来总结提炼,这个有可能错误的过程本身正是最有价值的自己思考、整合和输出的必要过程。
上课之初,黄老师倾囊相授他自己的研究心得与研究历程,指出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撰写读书笔记其实是学者的基本功,长期积累下来是独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学术资源。黄老师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他多年来一纸箱一纸箱的纸质版读书报告,更告诉我们有一些经典著作他更是常读常新,在笔记上不断增加的内容,也是自己不断从理论著作中思考的累加和迭代。阅读经典是汲取养分,撰写笔记是耕作,最终目标是为了通过持续的学术积累,实现研究成果的产出。这也让我切实了解到,好的学术研究不是空中楼阁,或某一时刻的脑洞大开,阅读、写作、思考,是学者的常态,就像农民从播种到收获需要不断的投入劳动,学术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要阅读汲取养分,要输出锻炼思维,这样才有可能有一些学术收获。
二、与实践的结合让我们面对理论更有底气
在研修班,我学到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开始理解理论是什么,与实践如何结合。虽然不敢说完全懂了,但感觉比上课之前有了更深更新的体会,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实践和探索。黄老师强调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路径,相对的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路径。印象特别深的一点,也希望今后能继续践行的一点是通过理论提出研究问题。黄老师一直说已有理论是帮助提出研究问题的,而不是帮助直接回答问题的,已有理论也无法直接回答问题。黄老师强调“研究要关注的是理论与实际的交叉点。要探寻理论与实际是怎么相遇的,相遇后是怎样的。尽量想象,理论对我们认识实际有什么影响。”
通过研修班,让我有了一些面对所谓“理论”的底气。黄老师在课上跟我们讲,“理论是一种方法,是我们对话的对象”。理论不是金科玉律,必要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对理论加以选择,还可以加以重释和重构,更可以借助已有理论来建立新的更贴切的概括和理论。我也开始理解如何挑战理论或在已有的理论上进行创新,在理论上进行挑战的前提是对已有经典理论的深入把握和总结,特别是了解其背后隐含的意思乃至理论提出者没有直接说但被后来者普遍接受的认识。比如在长江一书中,黄老师承认斯密和马克思有着明显的分歧,但挑战的是他们的共同认识,例如斯密没有用“小农经济”这个词,但按照他的看法,他认为“小农经济”会怎样。另一个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交错方面的收获是,我开始理解如何提出悖论现象。通过读黄老师的长江一书,发现悖论现象光观察现实是无法找出的,悖论现象是现实现象和理论的结合,根据已有经典理论和广泛的认知,现实应该如何,然后观察现实现象发现并非如经典理论和广泛认知的那样,然后这种落差才形成了悖论现象,然后基于悖论现象才能提出好的研究问题。
三、“一竿子插到底”的研究精神
阅读了黄老师从华北到长江,再到法律系列的著作,最直观的感受也是让我特别佩服的是黄老师的研究的扎实细致和深入彻底,这种研究精神就是“一竿子插到底”。无论是在华北还是长江的村庄中,一家有几口人,有多少雇工,耕作的农作物是什么,收成几何,研究目标村的地理位置河道分布等等都悉数而来。华北和长江两本书真切地让我见识了什么样的作品是扎扎实实地“一竿子插到底”的研究。
非常让我感动的是黄老师求真求实的学术态度与追求。黄老师真诚无私地与我们分享他从博士开始的学术生涯,初期也有一些曲折的探索与尝试,后来非常幸运临近不惑之年,找到了能够回应自己“心底里面的真实”和最深刻的关切的研究议题与研究路径,和自己的家庭、成长环境都息息相关。
八周上课期间,不乏忐忑、迷茫甚至略有沮丧的时刻,但更多的是忐忑中再继续努力,迷茫或沮丧时坚持才有出路,更可贵的是在黄老师、各位助教老师和各位同学的指导教诲与陪伴之下,其实是经历了一场高强度的学术训练,既锻炼了做学术的体力技能,更磨练了求学问的心智心态。感谢黄老师,感谢四位助教老师,感谢各位同班同学,期待继续一起学习交流!